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篇一:
陈靖瑜第三中学
“卖糖葫芦嘞,卖糖葫芦嘞……”在我小时候,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,就把我放在乡下的奶奶家里。我那时特别喜欢糖葫芦,每次跟奶奶买菜,我都会吵着让她给我买糖葫芦。晶莹的糖浆包裹着红彤彤的山楂,咬上一口,酸酸甜甜、酥软酥软的。吃完整一串,那叫一个满足。如果把糖葫芦放放在冰箱冻两个小时,再拿出来吃,糖葫芦就会变得硬硬的,咬下去脆脆的、冰冰的。
渐渐地,到了要上学的年龄,我便离开了乡下,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外地读书。在外地,我不能到处去玩,不能去捉小鱼小虾,只能每天待在学校里读书。这里的人竞争力很强,爸爸妈妈总是拿我和别的孩子比,同学、老师们总是讽刺我异想天开,我觉得压力山大。外地里也很少有卖糖葫芦的,偶尔有卖糖葫芦的,但我也不再觉得有多好吃了,只觉得糖葫芦酸涩涩的。
现在,上了初中,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,我也越来越忙。我每天都要在学习的路上与别人赛跑,也就没有时间闲下来吃糖葫芦了。
糖葫芦,这朵开在我记忆里的花朵,它曾绽放过,也曾枯萎过……
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篇二:
林军杰宏外
人生如同一条漫长而又不平凡的路,人生如同一条窄小而又不停息的小溪,人生如同飞快而又不短暂的赛跑,在记忆里,父亲是我记忆中的花朵。
童年的印象里,父亲是靠山。甜蜜的糖果、心爱的玩具、有趣的游戏,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总是母亲,而我却是父亲。害怕孤单时,父亲总能“定时”出现在我身边,将我抱起,欢笑声总是洋溢在父子间。
上学的印象里,父亲是机器。老师的批评、考试的失利、礼节的不规范,时常引起父亲的脾气。欢声笑语变少了,更多的是责备和改正。而在那一次次失败和改正背后,却是父亲一声声的叹息和一次次的付出。
如今的印象里,父亲是父亲。一次次付出过后,迎来的是一次次的回报。成绩的优异、突出的天赋、别人的赞赏,这些成就源于父亲。只是,父亲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笑,他只是像一个平凡的工作者看着我的成就。父亲还是父亲,如同一朵莲花,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
是的,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。是我记忆中的那一朵花,绽放于我心中……
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篇三:
王玮德伊顿
还记得那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,儿童节那天。老师给我们班上的每一个人都买了一株花。
那是什么花我已经忘记了。但我仍然记得那花开得很芬芳,闻起来还有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。总之,那花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神圣、很庄严。
回到家后我把阳台那最好看的一个花瓶拿来养这株花。我简单地用清水清洗了一下瓶子,就把花插进去了。从此以后,那就成了我们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一开始我每天都给花换水,但是几天后马上就换了一朵花瓣。我马上去请教我们的老师,老师告诉我说:“其实花就跟人一样,一下子不能吸收太多的养分。只有将知识点都吸收的完全,才能学下一处知识点,不然你第一个知识点都没熟透,还怎么去学下一个,就算学了下一个,前一个知识点你很快就会忘掉了。”听完后我恍然大悟,回去后马上开始实验起来。
一开始是两天换一次,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。我就再加一天,直到加到八天一次时,花才重新开起来。我也秉着这种理念,以稳重的基础冲到了班级前十。
如今,我已经上了初中。但家里的那株花早已经不见了踪影,老师也去了别的地方教书。每次在考试的时候,我都会想起我的老师,想起他的教诲。不过我相信那句话就在课本里、课室里、我的心里甚至我的记忆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