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(精选6篇)

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(精选6篇)
时间:2024-04-09 07:27

 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篇一:

  一、问题的提出

  听老师说,姓氏是一种文化。我姓郑,我想了解一下姓郑的历史和现状,于是我做了一次调查和研究。

  二、研究方法

  1、上网查阅资料

  2、查阅书籍

  三、资料整理

  四、研究结论

  1、郑国时期,郑桓公:得姓始祖。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。后来,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,从此就开始有了“郑”姓。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。

  2、在汉宣帝时,郑吉为侍郎,那时外侮屡屡来犯,郑吉打败了车师,使日逐投降。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。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,又派他为西域都护,封安远侯。

  3、在郑氏家庭里有许多名人。战国时的著名水利工程师郑国;汉代名将郑成功;清朝书画家郑板桥;元朝著名剧作家郑光祖;唐朝学者郑虔;春秋晚期,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,明朝航海家郑和;明末清初民族英雄,收复台湾的郑成功。

  4、截止2020年,“郑”姓人口已达一千三百多万,姓氏排名21位。

 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篇二:

  板溪小学五(1)班张城鑫

  一、问题的提出

  姓氏是一种文化,很值得研究。我自己就姓张,“张”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?历史上有哪些姓“张”的名人?现在“张”姓有多少人?带着一些疑问,我对“张”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。

  二、研究方法

  1、查阅有关的姓氏的书籍,上网浏览,了解“张”姓的来源和“张”姓的历史大名人。

  2、阅读报刊,上网浏览,了解“张”姓人口和分布的情况。

  3、咨询你身边的人,比如说你的老师、同学、父母、姐姐、哥哥、朋友。

  三、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

  来源:据说“张”姓是皇帝姬姓的后代。春秋时期,晋国有大夫解张,字张侯,其子孙以字命氏,也称张氏。公元前作 文 吧年,韩、赵、魏三国瓜分晋国后,除部分留在原地外,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和迁移。秦汉时期,“张”姓发展迅速,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第一大姓。

  历史名人:张良、张骞、张飞、张巡、张经、张仲景、张择端、张大千、张自忠、张云逸……

  人口数量:据统计,2017年“张”姓人口有8160万人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%左右,仅次于“李”姓和“王”姓。

  四、研究结论

  1、我国的“张”姓历史悠久,传说春秋时期,晋国有大夫解张,字张侯,其子孙以字名氏,也称张氏。

  2、我国“张”姓人才辈出。有运筹帷幄的张良,有勇冠三军的张飞,有以身殉国的将领张自忠……

  3、“张”姓人口数目前仅次于“李”姓和“王”姓。

 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篇三:

  一、问题提出

  姓氏,是一种文化,是一种艺术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。我的姓氏是“黄”

  老师说,姓氏是一种文化,很值得研究。于是,我就对我的姓氏“黄”做了一次调查。

  二、研究方法

  1、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,了解黄姓的历史。

  2、上网搜索,了解黄姓名人的故事。

  3、询问亲朋好友,了解“黄”姓的现状。

  三、资料整理

  1、“黄”姓的来源

  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。黄龙师,亦称黄龙、黄师、黄中官、龙师等,是伏羲设置的官名,为中官,黄龙师之后裔子孙,由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,称黄龙氏,后简称为单姓黄氏、龙氏等。

  2、“黄”姓名人

  1、黄巢(820年-884年),曹州冤句(今山东菏泽西南)人,唐末农民起义领袖。出身盐商家庭,善于骑射,粗通笔墨,少有诗才,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[1],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。

 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,关东发生了大旱,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,服差役,百姓走投无路,聚集黄巢周围,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。乾符二年(875年)六月,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。乾符四年(877年)二月,黄巢率军攻陷郓州,杀死节度使薛崇。乾符五年(878年)王仙芝死,众推黄巢为主,号称“冲天大将军”,改元王霸。乾符六年(879年)正月,兵围广州。广明元年(880年)十一月十七日,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。十二月一日,兵抵潼关。广明元年(880年)十二月十三日,黄巢兵进长安,于含元殿即皇帝位,国号“大齐”,建元金统,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。

 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、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,中和四年(884年)六月十五日,黄巢败死狼虎谷(在今山东莱芜西南)。昭宗天复初年,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,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,唐末农民起义结束。

  2、黄歇(前314年——前238年),楚国江夏人,原籍楚国属国黄国(今河南省潢川县)。战国时期楚国大臣,是著名的政治家。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、赵国平原君赵胜、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“战国四公子”,曾任楚相。黄歇游学博闻,善辩。楚考烈王元年(前262年),以黄歇为相,封为春申君,赐淮北地12县。

  3、黄霸(前130年—前51年),字次公,汉族,淮阳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,西汉大臣,事汉武帝、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。

  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,少有大志。汉武帝末年,捐官出仕,先后任河南太守丞、廷尉正、扬州刺史、颍川太守等地方官职。汉宣帝五凤三年(前55年),出任丞相,封建成侯,总揽朝纲社稷。甘露三年(前51年),黄霸去世,谥号定侯。黄霸善于治理郡县,为官清廉、外宽内明,文治有方,政绩突出,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“循吏”的代表,并称为“龚黄”。

  4、黄香(68年—122年),字文疆,今云梦县人,以孝闻名,以才著称,忠孝两全,德才兼备,是东汉著名的孝子、贤臣、清官。

  黄香从小孝敬父母,其“扇枕温席”的孝行载入《三字经》,被列入中国古代“二十四孝”之一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12岁时受到江夏太守刘护的赏识,被署为门下孝子,举荐到朝廷。汉章帝赏识他的德才,授予其郎中之职,后晋升他为尚书令,官至魏郡太守。汉章帝当着诸王百官称赞他“天下无双,江夏黄童”。黄香因此被誉为“天下无双的国士”。

  5、黄凤麟(555年—626年),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。

  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。《湖北通志》之“人物志选举表”和《江夏历代黄氏世恩》中记载:“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(即605年乙丑科状元),黄凤麟,字魁熹号江夏逸叟,黄州江夏人。历官宏文馆编撰、直学士、比部员外郎、侍御史”,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。

  ……

  4、“黄”姓人口数量及分布。

 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,黄姓分布极为广泛,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。23%,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。黄姓在要集中于工江以南地区,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,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%。四川、湖南、广西、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,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%。

  四、研究结论

  在历史的长河中,黄姓人才辈出,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。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;西汉丞相黄霸;东汉神童黄香;三国时有名将黄忠,黄盖;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;五代有画家黄筌、黄居;有著名书法家、诗人黄庭坚;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;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;

  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、音乐家、画家黄公望;明代,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,女文学家黄娥;明清之际有思想家、史学家黄宗羲,为三大儒之一;清代有画家、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黄慎,围棋国手黄龙士,篆刻家、书画家黄易,诗人黄景仁;

  近现代有作家黄人,革命家黄兴等等。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,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。

  黄姓在百家姓中排位第八,据统计,黄氏人口2876万,约占全国的2。2%。

 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篇四:

  一、问题的提出

  我姓黄,可是我对我的姓氏了解可谓是“知之甚少”,我的祖先是谁?黄姓起源于何处?历史上姓“黄”的名人有哪些?……带着这些问题,我怀着满腔好奇,查了一些资料,对我的姓氏“黄”做了一次研究。

  二、研究方法

  1、查资料研究;

  2、问他人;

  3、查书籍资料。

  三、资料整理

  黄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天火之神吴回之子陆终。陆终后代在周代时,被封了黄地,建立了黄国,是楚国的属国。后楚王灭了黄国,黄王的子孙分散至各地,以国名为姓,称黄姓。

  历史上黄姓名人:黄庭坚是一位大书法家、诗人;黄道婆是一位纺织家,她为中国带来了十分先进的纺织术;黄飞鸿是一位济世为怀的名医,同时也是一位武功大师;黄霸是西汉年间的大清官,为百姓谋福祉;黄巢是唐朝农民起义的领袖,诗词画艺样样精通;黄歇是位十分有名的政治家;黄继光是抗美援朝的大英雄,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抢口;黄道是开展革命的伟大先驱;黄家驷是个尽忠报国的医学专家;黄立贵是闽北红军的领导者,作成英勇;黄新春甘于奉献,被列入“全国十大扶贪状元”。

  四,研究结论

  1、历史上,“黄”姓名人辈出,其中多有壮志英雄,如黄继光、黄立贵等。英勇豪迈的血液世代在黄姓子孙体内流淌。

  2、传说“黄”姓来源于上古天火之神吴回。

 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篇五:

  一、问题的提出

  姓氏,是一种文化,一种艺术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,而我的姓氏是“黄”姓。

  对于我来说,姓氏这种东西更像是一个奇迹。因此,我对自己的“黄”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有意义的调查。

  二、调查方法

  1、查阅了有关很多姓氏的书籍,认识和了解了黄姓的历史。

  2、上网搜索了有关黄姓名人的故事。

  3、询问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父母、爷爷奶奶等,获取黄姓的现状。

  4、其他方法。

  …………

  三、整理资料

  1、“黄”姓的来源。

  舜时代,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,是“帝颛顼之苗裔”。因帮助大禹治水有攻,被帝舜赐姓赢氏。传说伯益的后裔有十四支,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,因被周朝封为子爵,又称黄子国。后来楚国称霸,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,结果黄国被楚国灭,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,就有了“黄”氏。

  2、古代“黄”姓名人。

  黄宗羲(1610~1695年)字太冲,一字德冰,号南雷,别号梨洲老人(先生)等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,黄尊素长子,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,中国思想启蒙之父。著作有《明懦学案》、《宋元学案》等。他提出了“天下为主,君为客”的民族思想,限制了君权。

  黄歇(公元前314~公元前238年)楚国大臣,曾任楚相。他游学博闻、善辩。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、赵国平原君赵胜、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“战国四公子”。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,黄歇在前去奔丧,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,绞杀春申家及其全家。

  黄霸(前130~前51年)字次公,淮阳陌夏(今河南太康)人,西汉大臣,事汉武帝、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。他自幼攻读法律之学,少有大志,黄霸善于治理郡县,为宫清廉、外宽内明、文治有方,郑绩突出,后世常将黄霸于龚遂作为“循吏”的代表,并称为“龚黄”。

  黄风麟(555~626年),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,字魁喜号江夏逸叟,历官宏文馆编撰,直学士比部员外郎、侍御史,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。

  黄守恭(629~712年)字国材,号一翁,唐贞观三年(629年)生。先祖黄元方,唐淮南道关洲固始人,任东晋晋安郡太守,后隐居候官(今福州)黄郑巷(今黄巷)。紫云黄氏开基祖。

  …………

  3、“黄”姓的现状。

  黄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、台湾岛第三大姓氏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96位。黄姓人口在广东省最多,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约19%。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《东方杂志》发表的一篇有关“姓”的论文指出,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。

  四、研究结论

  1、黄姓的历史十分辉煌,出名的人有很多,如黄飞鸿、黄香、黄石公等。黄飞鸿精通武术和艺术,到处行医,到处仗义;而黄香是东汉神童,既聪明、孝顺又勇敢、爱劳动,还做了很多国家贡献;黄石公更是一位国家“器材”,他熟知兵法、聪慧过人,帮国家赢了多次胜战,还经常帮助那些贫穷的老百姓,给他们分送粮食。总之,黄族的人民都是这么仗义、不畏艰难的精神。

  2、我姓黄氏自得姓至今,不但历史悠久、人物众多,而且别具特色、人才辈出。汉族各姓都有各自的优良传统。我们黄氏的优良传统尤为突出,纵观黄氏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贯穿着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。

  3、根据史学家的考证,黄族的发祥地在今辽河上源之一的黄水一带,后改称潢水(在今内蒙古东),历今河北、山东最后定居中原。发展成以金凤凰为标志,地位次于凤鸟氏族的农牧凤鸟氏族。在上古恶劣的艰难环境和不断于各族竞争中生存下来,并不断发展壮大,才形成一个既善治水,又精制玉器,崇拜黄色的黄族。

  黄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篇六:

  一、问题的提出。

 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黄,全校姓黄的人也寥寥无几,因此这引起了我的追寻起源头的兴趣,我要展开研究和调查。

  二、研究调查方法。

  1、询问长辈。

  2、查找网络。

  3、查找书籍。

  三、资料整理

  (一)人口现状。

  人口黄姓人口约为2,876万,分布及为广泛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。2%,在中国最多的10个姓中排第8位,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的地区。

  (二)来源黄姓,主要来源于赢姓,其远主伯益因治水有功被赐姓赢姓,其后裔曾建立黄国,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。黄姓也源自官名,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称为姓,流传至今。黄姓也源于少数民族改姓。元末有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的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。

  (三)历史名人。①黄歇被称为“战国四公子”。②黄庭坚工西诗派开山之祖。③黄道婆布业始祖。④黄宗義中国思想启蒙之父。⑤黄兴中华民国开国元勋。⑥黄霸捐宫求任,勤政爱民。⑦黄宪耿介正直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。⑧黄香天下无双等等。

  四。名人故事。①黄继光,在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中,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英勇牺牲。②黄盖,历仕孙坚、孙策、孙权三任,是历史上姓黄的名人。黄盖为人严肃,善于训练士卒,每每征讨之战时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。赤壁之战时,他提出火攻战术,奉命前往曹营诈降,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军队,是赤壁之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功臣之一。还有很多姓黄姓名人的故事,大家可以多去查查看看。

  四、研究结论:我通过以上那些方法终于了解了黄姓,让我对这个姓越来越喜爱了。

  1、黄姓主要来源银杏和少数民族改姓。

  2、历史上黄姓人才辈出,有战国四公子黄先江西师派开山鼻祖,皇庭坚等。

  3、黄姓在我国有2,876万人,占全国总人口的2。2%,在我国姓氏排第八,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。

Copyright © 2018 www.dwzw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动物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-3

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。